一覧に戻る

資治通鑑雲南・東南亞事迹 其四 唐紀五十一至六十六

卷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德宗貞元十年(794)六月

  雲南王異牟尋遣其弟湊羅楝獻地圖、土貢及吐蕃所給金印,請復號南詔。癸丑,以祠部郞中袁滋為册南詔使,考異曰:舊南詔傳:「十年八月,遣湊羅楝獻吐蕃印。」新傳曰:「異牟尋與崔佐時盟點蒼山,敗突厥於神川。明年六月,册異牟尋為南詔王。」按實錄,乃今年六月,新、舊傳皆誤也。韋皋奏狀皆稱「雲南王」,而竇滂雲南別錄曰:「詔袁滋册異牟尋為南詔。」蓋從其請,南詔之名自此始也。蠻語,詔卽王也。新傳云「南詔王」,亦誤。賜銀窠金印,文曰「貞元册南詔印」。滋至其國,異牟尋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與使者宴,出玄宗所賜銀平脫馬頭盤二以示滋。又指老笛工、歌女曰:「皇帝所賜龜茲樂,惟二人在耳。」滋曰:「南詔當深思祖考,子子孫孫盡忠於唐。」異牟尋拜曰:「敢不謹承使者之命!」

卷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德宗貞元十一年(795)九月

  九月,丁巳,加韋皋雲南安撫使。

卷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德宗貞元十一年(795)十月年末

  南詔攻吐蕃昆明城,取之;又虜施、順二蠻王。

卷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德宗貞元十二年(796)三月

  三月,甲午,韋皋奏降西南蠻高萬唐等二萬餘口。

卷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德宗貞元十三年(797)六月

  六月,壬午,韋皋奏吐蕃入寇,巂州刺史曹高仕破之於臺登城下。

卷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四月條下

  南詔異牟尋遣使與韋皋約共擊吐蕃,皋以兵糧未集,請俟他年。

卷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十二月年末

  吐蕃衆五萬分擊南詔及巂州,異牟尋與韋皋各發兵禦之;吐蕃無功而還。

卷二百三十五 唐紀五十一 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末

  吐蕃數為韋皋所敗,是歲,其曩貢、臘城等九節度嬰、籠官馬定德帥其部落來降。定德有智略,吐蕃諸將行兵,皆稟其謀策,常乘驛計事,至是以兵數不利,恐獲罪,遂來奔。

卷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十月

  韋皋屢破吐蕃,轉戰千里,凡拔城七,軍鎮五,焚堡百五十,斬首萬餘級,捕虜六千,降戶三千,遂圍維州及昆明城。冬,十月,庚子,加皋檢校司徒兼中書令,賜爵南康郡王。南詔王異牟尋虜獲尤多,上遣中使慰撫之。

卷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德宗貞元十八年(802)正月

  春,正月,驃王摩羅思那遣其子悉利移入貢。驃國在南詔西南六千八百里,聞南詔內附而慕之,因南詔入見,仍獻其樂。

  吐蕃遣其大相兼東鄙五道節度使論莽熱將兵十萬解維州之圍,西川兵據險設伏以待之。吐蕃至,出千人挑戰,虜悉衆追之,伏發,虜衆大敗,擒論莽熱,士卒死者太半。維州、昆明竟不下,引兵還。乙亥,皋遣使獻論莽熱,考異曰:舊韋皋傳云:「十月遣使獻論莽熱,」今從實錄。上赦之。

卷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德宗貞元十九年(803)二月

  己亥,安南牙將王季元逐其觀察使裴泰,泰奔朱鳶。明日,左兵馬使趙勻斬季元及其黨,迎泰而復之。

卷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順宗永貞元年(805)八月

  癸丑,西川節度使南康忠武王韋皋薨。皋在蜀二十一年,重加賦斂,豐貢獻以結主恩,厚給賜以撫士卒,士卒婚嫁死喪,皆供其資費,以是得久安其位而士卒樂為之用,服南詔,摧吐蕃。幕僚歲久官崇者則為刺史,已復還幕府,終不使還朝,恐泄其所為故也。府庫旣實,時寬其民,三年一復租賦,蜀人服其智謀而恐其威,至今畫像以為土神,家家祀之。

  支度副使劉闢自為留後。

卷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順宗永貞元年(805)八月

  劉闢使諸將表求節鉞,朝廷不許;己未,以袁滋為劍南東・西川、山南西道安撫大使。

卷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順宗永貞元年(805)十月

  戊戌,以中書侍郞、同平章事袁滋同平章事,充西川節度使;徵劉闢為給事中。

卷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順宗永貞元年(805)十一月

  劉闢不受徵,阻兵自守;袁滋畏其強,不敢進。上怒,貶滋為吉州刺史。

卷二百三十六 唐紀五十二 順宗永貞元年(805)十二月

  己酉,以給事中劉闢為西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事。上以初嗣位,力未能討故也。右諫議大夫韋丹上疏,以為:「今釋闢不誅,則朝廷可以指臂而使者,惟兩京耳。此外誰不為叛!」上善其言。壬子,以丹為東川節度使。丹,津之五世孫也。

卷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 憲宗元和元年(806)十月

  丙寅,以高崇文為西川節度使。

卷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 憲宗元和二年(807)十月

  丁卯,以門下侍郞、同平章事武元衡同平章事,充西川節度使。

卷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 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末

  南詔王異牟尋卒,子尋閤勸立。

卷二百三十八 唐紀五十四 憲宗元和四年(809)八月

  丙申,安南都護張舟奏破環王三萬衆。

卷二百三十八 唐紀五十四 憲宗元和四年(809)年末

  是歲,南詔王尋閤勸卒,子勸龍晟立。

卷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 憲宗元和八年(813)三月條下

  甲子,徵前西川節度使、同平章事武元衡入知政事。

卷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 憲宗元和十一年(816)二月

  南詔勸龍晟淫虐不道,上下怨疾,弄棟節度王嵯巓弒之,立其弟勸利。勸利德嵯巓,賜姓蒙氏,謂之「大容」。容,蠻言兄也。

卷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十月

  冬,十月,壬戌,容管奏安南賊楊淸陷都護府,殺都護李象古及妻子、官屬、部曲千餘人。象古,道古之弟也,以貪縱苛刻失衆心。淸世為蠻酋,象古召為牙將,淸鬱鬱不得志。象古命淸將兵三千討黃洞蠻,淸因人心怨怒,引兵夜還,襲府城,陷之。

  初,蠻賊黃少卿,自貞元以來數反覆,桂管觀察使裴行立、容管經略使陽旻欲徼幸立功,爭請討之;上從之。嶺南節度使孔戣屢諫曰:「此禽獸耳,但可自計利害,不足與論是非。」上不聽,大發江、湖兵會容、桂二管入討,士卒被瘴癘,死者不可勝計。安南乘之,遂殺都護。行立、旻竟無功,二管彫弊,惟戣所部晏然。

  丙寅,以唐州刺史桂仲武為安南都護;赦楊淸,以為瓊州刺史。

卷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憲宗元和十五年(820)二月

  壬辰,癈邕管,命容管經略使陽旻兼領之。

  安南都護桂仲武至安南,楊淸拒境不納。淸用刑慘虐,其黨離心,仲武遣人說其酋豪,數月間,降者相繼,得兵七千餘人。朝廷以仲武為逗遛,甲午,以桂管觀察使裴行立為安南都護。乙未,以太僕卿杜式方為桂管觀察使。丙申,以仲武為安州刺史。

卷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憲宗元和十五年(820)三月

  辛未,安南將士開城納桂仲武,執楊淸,斬之。裴行立至海門卒;復以仲武為安南都護。

卷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十二月

  庚辰,西川奏南詔二萬人入界,請討吐蕃。

  癸未,容管奏破黃少卿萬餘衆,拔營栅三十六。時少卿久未平,國子祭酒韓愈上言:「臣去年貶嶺外,熟知黃家賊事。其賊無城郭可居,依山傍險,自稱洞主,尋常亦各營生,急則屯聚相保。比緣邕管經略使多不得人,德旣不能綏懷,威又不能臨制,侵欺虜縛,以致怨恨;遂攻劫州縣,侵暴平人,或復私讎,或貪小利,或聚或散,終亦不能為事。近者征討本起裴行立、陽旻,此兩人者本無遠慮深謀,意在邀功求賞。亦緣見賊未屯聚之時,將謂單弱,爭獻謀計。自用兵以來,已經二年,前后所奏殺獲計不下二萬餘人,儻皆非虛,賊已尋盡。至今賊猶依舊,足明欺罔朝廷。邕、容兩管,經此凋弊,殺傷疾疫,十室九空,如此不已,臣恐嶺南一道未有寧息之時。自南討已來,賊徒亦甚傷損,察其情理,厭苦必深。賊所處荒僻,假如盡殺其人,盡得其地,在於國計不為有益。若因改元大慶,赦其罪戾,遣使宣諭,必望風降伏。仍為選擇有威信者為經略使,茍處置得宜,自然永無侵叛之事。」上不能用。

卷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穆宗長慶元年(821)正月

  門下侍郞、同平章事蕭俛,介潔疾惡,為相,重惜官職,少所引拔。西川節度使王播大修貢奉,且以賂結宦官,求為相,段文昌復左右之;詔征播詣京師。俛屢於延英力爭,言:「播纖邪,物論沸騰,不可以污臺司。」上不聽,俛遂辭位。己未,播至京師。

卷二百四十一 唐紀五十七 穆宗長慶元年(821)二月

  上面諭西川節度使王播令歸鎮,播累表乞留京師。會中書侍郞、同平章事段文昌請退,壬申,以文昌同平章事,充西州節度使;以翰林學士杜元穎為戶部侍郞、同平章事;以播為刑部尚書,充鹽鐵轉運使。元穎,淹之六世孫也。

卷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 穆宗長慶二年(822)五月

  邕州人不樂屬容管,刺史李元宗以吏人狀授御史,使奏之。容管經略使嚴公素聞之,遣吏按元宗擅以羅陽縣歸蠻酋黃少度。五月壬寅,元宗將兵百人幷州印奔黃洞。

卷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 穆宗長慶二年(822)六月

  戊子,復置邕管經略使。

卷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穆宗長慶三年(823)四月

  夏,四月,甲午,安南奏陸州獠攻掠州縣。

卷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穆宗長慶三年(823)七月

  秋,七月,癸亥,嶺南奏黃洞蠻寇邕州,破左江鎮。丙寅,邕州奏黃洞蠻破欽州千金鎮,刺史楊嶼奔石南砦。

  南詔勸利卒,國人請立其弟豐祐。考異曰:實錄:「九月辛酉,南詔王立佺進其國信。」歲末又云:「南詔請立蒙勸利之弟豐祐。」云立佺者,蓋誤也。今從新傳。豐祐勇敢,善用其衆,始慕中國,不與父連名。

  八月,癸巳,邕管奏破黃洞蠻。

卷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穆宗長慶三年(823)十月

  己丑,以中書侍郞、同平章事杜元穎同平章事、充西川節度使。

  辛卯,安南奏黃洞蠻為寇。

卷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穆宗長慶四年(824)正月

  丁卯,嶺南奏黃洞蠻寇欽州,殺將吏。

卷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穆宗長慶四年(824)八月

  八月,丁卯朔,安南奏黃蠻入寇。

卷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穆宗長慶四年(824)九月

  九月,丁未,波斯李蘇沙獻沈香亭子材。左拾遺李漢上言:「此何異瑤臺、瓊室!」上雖怒,亦優容之。漢,道明之六世孫也。

卷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穆宗長慶四年(824)十一月

  十一月,戊午,安南奏:黃蠻與環王合兵攻陷陸州,殺刺史葛維。

卷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文宗太和二年(828)六月

  峯州刺史王升朝叛;庚辰,安南都護武陵韓約討斬之。

卷二百四十三 唐紀五十九 文宗太和二年(828)九月

  庚戌,容管奏安南軍亂,逐都護韓約。

卷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文宗太和三年(829)十一月

  丙申,西川節度使杜元穎奏南詔入寇。元穎以舊相,文雅自高,不曉軍事,專務蓄積,減削士卒衣糧。西南戍邊之卒,衣食不足,皆入蠻境鈔盜以自給,蠻人反以衣食資之;由是蜀中虛實動靜,蠻皆知之。南詔自嵯巓謀大舉入寇,邊州屢以告,元穎不之信;嵯巓兵至,邊城一無備禦。蠻以蜀卒為鄉導,襲陷巂、戎二州。甲辰,元穎遣兵與戰於邛州南,蜀兵大敗;蠻遂陷邛州。

卷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文宗太和三年(829)十一月

  詔發東川、興元、荆南兵以救西川;十二月,丁未朔,又發鄂岳、襄鄧、陳許等兵繼之。

卷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文宗太和三年(829)十一月

  己酉,以東川節度使郭釗為西川節度使,兼權東川節度事。

  嵯巓自邛州引兵徑抵成都,庚戌,陷其外郭。杜元穎帥衆保牙城以拒之,考異曰:實錄:「寇及子城,元穎方覺知。」按實錄:「十一月丙申,元穎奏南詔入寇。乙巳,奏圍淸溪關。十二月丙辰,奏官軍失利,蠻陷邛州。」至此乃云「寇及子城,元穎方覺知。」似尤之太過。今不取。欲遁者數四。壬子,貶元穎為邵州刺史。

  己未,以右領軍大將軍董重質為神策、諸道西川行營節度使,又發太原、鳳翔兵赴西川。南詔寇東川,入梓州西(川)〔郭〕。釗兵寡弱不能戰,以書責嵯巓。嵯巓復書曰:「杜元穎侵擾我,故興兵報之耳。」與釗脩好而退。

  蠻留成都西郭十日,其始慰撫蜀人,市肆安堵;將行,乃大掠子女、百工數萬人及珍貨而去。蜀人恐懼,往往赴江,流尸塞江而下。嵯巓自為軍殿,及大度水,嵯巓謂蜀人曰:「此南吾境也。聽汝哭別鄉國。」衆皆慟哭,赴水死者以千計。自是南詔工巧埒於蜀中。

  嵯巓遣使上表,稱:「蠻比脩職貢,豈敢犯邊,正以杜元穎不恤軍士,怨苦元穎,競為鄉導,祈我此行以誅虐帥。誅之不遂,無以慰蜀士之心,願陛下誅之。」丁卯,再貶元穎循州司馬。詔董重質及諸道兵皆引還。郭釗至成都,與南詔立約,不相侵擾。詔遣中使以國信賜嵯巓。

卷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文宗太和四年(830)正月

  南詔之寇成都也,詔山南西道發兵救之。興元兵少,節度使李絳募兵千人赴之,未至,蠻退而還。

卷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文宗太和四年(830)十月

  西川節度使郭釗以疾求代,冬,十月,戊申,以義成節度使李德裕為西川節度使。

  蜀自南詔入寇,一方殘弊,郭釗多病,未暇完補。德裕至鎮,作籌邊樓,圖蜀地形,南入南詔,西達吐蕃。日召老於軍旅、習邊事者,雖走卒蠻夷無所間,訪以山川、城邑、道路險易廣狹遠近,未踰月,皆若身嘗涉歷。

  上命德裕脩塞淸溪關以斷南詔入寇之路,或無土,則以石壘之。德裕上言:「通蠻細路至多,不可塞,惟重兵鎮守,可保無虞;但黎、雅以來得萬人,成都得二萬人,精加訓練,則蠻不敢動矣。邊兵又不宜多,須力可臨制。崔旰之殺郭英乂,張朏之逐張延賞,皆鎮兵也。」時北兵皆歸本道,惟河中、陳許三千人在成都,有詔來年三月亦歸,蜀人忷懼。德裕奏乞鄭滑五百人,陳許千人以鎮蜀;且言:「蜀兵脆弱,新為蠻寇所困,皆破膽,不堪征戍。若北兵盡歸,則與杜元穎時無異,蜀不可保。恐議者云蜀經蠻寇以來,已自增兵,曏者蠻寇已逼,元穎始募市人為兵,得三千餘人,徒有其數,實不可用。郭釗募北兵僅得百餘人,臣復召募得二百餘人,此外皆元穎舊兵也。恐議者又聞一夫當關之說,以為淸溪可塞。臣訪之蜀中老將,淸溪之旁,大路有三,自餘小徑無數,皆東蠻臨時為之開通,若言可塞,則是欺罔朝廷。要須大度水北更築一城,迤邐接黎州,以大兵守之方可。況聞南詔以所掠蜀人二千及金帛賂遣吐蕃,若使二虜知蜀虛實,連兵入寇,誠可深憂。其朝臣建言者,蓋由禍不在身,望人責一狀,留入堂案,他日敗事,不可令臣獨當國憲。」朝廷皆從其請。德裕乃練士卒,葺堡鄣,積糧儲以備邊,蜀人粗安。

卷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文宗太和五年(831)五月

  丙辰,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奏遣使詣南詔索所掠百姓,得四千人而還。考異曰:德裕西南備邊錄曰:「南詔以所虜男女五千三百六十四人歸于我。」舊傳曰:「又遣人入南詔求其所俘工匠,得僧、道、工巧四千餘人。復歸成都。」按實錄云「約四千人。」今從之。

卷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文宗太和五年(831)八月

  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奏「蜀兵羸疾老弱者,從來終身不簡,臣命立五尺五寸之度,簡去四千四百餘人,復簡募少壯者千人以慰其心。所募北兵已得千五百人,與土兵參居,轉相訓習,日益精練。又,蜀工所作兵器,徒務華飾不堪用。臣今取工於別道以治之,無不堅利。」

  九月,吐蕃維州副使悉怛謀請降,盡帥其衆奔成都;德裕遣行維州刺史虞藏儉將兵入據其城。庚申,具奏其狀,且言「欲遣生羌三千,燒十三橋,擣西戎腹心,可洗久恥,是韋皋沒身恨不能致者也!」事下尚書省,集百官議,皆請如德裕策。牛僧儒曰:「吐蕃之境,四面各萬里,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比來脩好,約罷戍兵,考異曰,舊僧儒傳載僧儒語曰:「今論董勃纔還,劉元鼎未至。」按穆宗實錄:「長慶二年八月,大理卿劉元鼎使吐蕃回。」文宗實錄:「太和六年三月,吐蕃遣論董勃藏入見,」不言元鼎再奉使。杜牧僧儒墓誌又無董勃等名,蓋舊傳誤也。中國禦戎,守信為上。彼若來責曰:『何事失信?』養馬蔚茹川,上平涼阪,萬騎綴回中,怒氣直辭,不三日至咸陽橋。此時西南數千里外,得百維州何所用之。徒棄誠信,有害無利。此匹夫所不為,況天下乎!」上以為然,詔德裕以其城歸吐蕃,執悉怛謀及所與偕來者悉歸之。吐蕃盡誅之於境上,極其慘酷。德裕由是怨僧儒益深。

卷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文宗太和五年(831)十月

  冬,十月,戊寅,李德裕奏南詔寇巂州,陷三縣。

卷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文宗太和六年(832)五月

  夏,五月,甲辰,李德裕奏脩邛崍關及移巂州理臺登城

卷二百四十四 唐紀六十 文宗太和六年(832)十一月

  十一月,乙卯,以荆南節度使段文昌為西川節度使。

卷二百四十六 唐紀六十二 文宗開成三年(838)三月

  三月,牂柯寇涪州淸溪鎮,鎮兵擊卻之。

卷二百四十六 唐紀六十二 武宗會昌元年(841)十一月

  癸亥,以中書侍郞、同平章事崔鄲同平章事,充西川節度使。

卷二百四十七 唐紀六十三 武宗會昌三年(843)十一月

  安南經略使武渾役將士治城,將士作亂,燒城樓,劫府庫。渾奔廣州,監軍段士則撫安亂衆。

卷二百四十八 唐紀六十四 武宗會昌六年(846)九月

  蠻寇安南,經略使裴元裕帥鄰道兵討之。

卷二百四十八 唐紀六十四 宣宗大中元年(847)八月

  秋,八月,丙申,以門下侍郞、同平章事李回同平章事、充西川節度使。

卷二百四十八 唐紀六十四 宣宗大中三年(849)十月條下

 西川節度使杜悰奏取維州。

卷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宣宗大中六年(852)四月

  夏,四月,甲辰,以邠寧節度使白敏中為西川節度使。

卷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四月

  嶺南溪洞蠻屢為侵盜;夏,四月,壬申,以右千牛大將軍宋涯增安南、邕管宣慰使。五月乙巳,以涯安南經略使。容州軍亂,逐經略使王求。六月癸巳,以涯容管經略使。

卷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正月

  春正月,以康王傅、分司王式為安南都護、經略使。考異曰:舊紀:式為安南在二月。今從實錄。式有才略,至交趾,樹芀木為栅,可支數十年。深塹其外,泄城中水,塹外植竹,寇不能冒。選敎士卒甚銳。頃之,南蠻大至[屯錦田步],去交趾半日程;式意思安閒,遣譯諭之,中其要害,蠻一夕引去,遣人謝曰:「我自執叛獠耳,非為寇也。」安南都校羅行恭,久專府政,麾下精兵二千,都護中軍纔羸兵數百;式至,杖其背,黜於邊徼。

卷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六月

  初,安南都護李涿考異曰:實錄,或作「琢」,或作「涿」。樊綽蠻書亦作「涿」。實錄及新書皆有李琢傳,聽之子也。大中三年,自洺州刺史除義昌節度使。九年,九月,自金吾將軍除平盧節度使,不云曾為安南都護。按都護位卑,琢旣為義昌節度使,不應為都護。疑作都護者別一李涿,非聽子也。為政貪暴,強市蠻中馬牛,一頭止與鹽一斗。又殺蠻酋杜存誠。羣蠻怨怒,導南詔侵盜邊境。考異曰:舊紀:「琢侵刻獠民,羣獠引林邑蠻攻安南府。」按蠻書,寇安南者南詔,非林邑也。

  峯州有林西原,舊有防冬兵六千,其旁七綰洞蠻,其酋長曰李由獨,常助中國戍守,輸租賦。知峯州者言於涿,請罷戍兵,專委由獨防遏;於是由獨勢孤,不能自立,南詔拓東節度使以書誘之,以甥妻其子,補拓東押牙,由獨遂帥其衆臣於南詔。自是安南始有蠻患;是月,蠻寇安南。考異曰:實錄無涿除安南年月。蠻書云:「大中八年,安南都護擅罷林西原防冬戍卒,洞主李由獨等七綰首領被蠻誘引,復為親情。日往月來,漸遭侵軼。」又曰:「桃花蠻本屬由獨管轄,亦為界上戍卒,自大中八年,被峯州知州官申文狀與李涿,請罷防冬將健六千人,不要味、眞、登等州界上防遏。其由獨兄弟力不禁,被蠻柘東節度使與書信,將外甥嫁與由獨小男,補柘東押衙,自此後七綰洞蠻悉為蠻收管。」舊紀:「咸通四年,十一月,劉蛻等言:令狐綯受李涿賄,除安南,生蠻寇。」實錄:「咸通二年六月,詔:『如聞李涿在安南日,殺害杜存誠,貪殘頗甚,致令溪洞懷怨。』」據此,則本因李涿貪暴無謀以致蠻寇,明矣。然則大中八年至十一年,舊紀、實錄不言蠻為邊患,蓋但時於邊境小有鈔盜,未敢犯州縣;至此寇安南,而舊紀、實錄始載之。又不知此寇安南,卽鄭言平剡錄所謂至錦田步時非也。

卷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七月

  容管奏都虞侯來正謀叛,經略使宋涯捕斬之。

  初,忠武軍精兵皆以黃冒首,號黃頭軍。李承勛以百人定嶺南,宋涯使麾下效其服裝,亦定容州。

  安南有惡民,屢為亂,聞之,驚曰:「黃頭軍渡海求襲我矣!」相與夜圍交趾城,鼓譟:「願送都護北歸,我須此城禦黃頭軍。」王式方食,或勸出避之。式曰:「吾足一動,則城潰矣。」徐食畢,擐甲,率左右登城,建大將旗,坐而責之,亂者反走。明日,悉捕誅之。有杜守澄者,自齊、梁以來擁衆據溪洞,不可制。式離間其親黨,守澄走死。安南饑亂相繼,六年無上供,軍中無犒賞,式始脩貢賦,饗將士。占城、眞臘皆復通使。

卷二百四十九 唐紀六十五 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條下

  初,韋皋在西川,開靑溪道以通羣蠻,使由蜀入貢。又選羣蠻子弟聚之成都,敎以書數,欲以慰悅羈縻之,業成則去,復以他子弟繼之。如是五十年,羣蠻子弟學於成都者殆以千數,軍府頗厭於稟給。又,蠻使入貢,利於賜與,所從傔人浸多,杜悰為西川節度使,奏請節減其數,詔從之。南詔豊祐怒,其賀冬使者留表付巂州而還。又索習學子弟,移牒不遜,自是入貢不時,頗擾邊境。

  會宣宗崩,遣中使告哀,時南詔豊祐適卒,子酋龍立,怒曰:「我國亦有喪,朝廷不弔祭。又詔書乃賜故王。」遂置使者於外館,禮遇甚薄。使者還,具以狀聞。上以酋龍不遣使來告喪,又名近玄宗諱,遂不行册禮。酋龍乃自稱皇帝,國號大禮,改元建極,遣兵陷播州。考異曰,舊紀、實錄今年皆無陷播州事,惟新紀有之。實錄:「咸通六年三月,盧潘奏云:大中十三年,南蠻陷播州。」補國史曰:「雲南自大中初朝貢使及四川質子人數漸多,節度使奏請釐革減省,有詔許之,錄詔報雲南,雲南回牒不遜。」新書南詔傳曰:「朝貢歲至,從者多,杜悰自西川入朝,表無多內蠻傔。豐祐怒,卽慢言索質子。」蓋謂蠻子弟學成都者也。按杜悰以咸通二年十月入朝,而豐祐大中十三年已死,則建議減蠻傔者,必非悰入朝後事。新傳誤也。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元年(860)十月

  乙亥,以門下侍郞、同平章事夏侯孜同平章事,充西川節度使。以戶部尚書、判度支畢諴為禮部尚書、同平章事。

  安南都護李鄠復取播州。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元年(860)十二月

  十二月,戊申,安南土蠻引南詔兵合三萬餘人乘虛攻交趾,陷之。考異曰:新南詔傳:「大中時,李琢為安南經略使,苛墨自私,以斗鹽易一牛。夷人不堪,結南詔將段酋遷陷安南都護府,號白衣沒命軍。懿宗絕其朝貢,乃陷播州。安南都護李鄠屯武州,咸通元年,為蠻所攻,棄州走。天子斥鄠,以王寬代之。」按宣宗時,南詔未嘗陷安南。據新傳,則似大中時已陷安南,咸通元年又陷武州也。且李鄠安南失守,然後奔武州,非在武州而棄之。新傳誤也,今從實錄。都護李鄠與監軍奔武州。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二年(861)正月

  春,正月,詔發邕管及鄰道兵救安南,擊南蠻。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二年(861)六月

  夏,六月,癸丑,以鹽州防禦使王寬為安南經略使。時李鄠自武州收集土軍,攻羣蠻,復取安南;朝廷責其失守,貶儋州司戶。鄠初至安南,殺蠻酋杜守澄,其宗黨遂誘道羣蠻陷交趾。朝廷以杜氏強盛,務在姑息,冀收其力用,乃贈守澄父存誠金吾將軍,再舉鄠殺守澄之罪,長流崖州。考異曰:實錄:「又賜寬手詔云云,『如聞李琢在安南日,殺害杜存誠,李鄠又處置其子守澄,使誘導羣蠻,陷沒城邑。卿至鎭日,於李鄠處索取前後敕詔,一一參詳。』初,李琢在鎭,蠻首領愛州刺史兼土軍兵馬使杜存誠密誘溪洞夷、獠為之鄉導,涿察其不忠,戮死焉。及李鄠至鎭,蠻陷安南,鄠走武州,召土軍收復城邑,而存誠家兵甚衆,朝廷務姑息,乃贈存誠金吾將軍。鄠以失備貶儋州。」補國史:「蠻陷安南,李鄠投武州,召土軍收復,頗有功績,殺首領杜存誠,以捍禦盤桓,不戮力盡敵,兼洞夷獠為鄉導之罪也。鄠貶儋州之後,以存誠谿洞強獷,家兵數多,子弟繼總軍旅,皆輸忠勇,軍府倚賴方甚,朝廷亦加姑息,乃再舉憲章,長流鄠崖州,贈存誠金吾將軍,以誘其竭力。命前鹽州刺史王宙為都護。」按鄠所殺存誠之子守澄,已為王式所逐,鄠至旬日殺之,非因扞禦不戮力也。代鄠者王寬,非王宙。補國史誤也。今獨取鄠克復安南一事,餘皆從平剡錄、實錄。按唐朝若以杜守澄之戮為李鄠罪,則當贈守澄官,不當贈其父官,此余所以致疑於前也。

  秋,七月,南詔攻邕州,陷之。先是,廣、桂、容三道共發兵三千人戍邕州,三年一代。經略使段文楚請以三道衣糧自募土軍以代之,朝廷許之,所募纔得五百許人。文楚入為金吾將軍,經略使李蒙利其闕額衣糧以自入,悉罷遣三道戍卒,止以所募兵守左、右江,比舊什減七八,故蠻人乘虛入寇。時蒙已卒,經略使李弘源至鎭纔十日,無兵以禦之,城陷,弘源與監軍脫身奔巒州,二十餘日,蠻去,乃還。弘源坐貶建州司戶。文楚時為殿中監,復以為邕管經略使,至鎭,城邑居人什不存一。文楚,秀實之孫也。

  杜悰上言:「南詔向化七十年,蜀中寢兵無事,羣蠻率服。今西川兵食單寡,未可輕與之絕,且應遣使弔祭,曉諭淸平官等以新王名犯廟諱,故未行册命,待其更名謝恩,然後遣使册命,庶全大體。」上從之。命左司郞中孟穆為弔祭使;未發,會南詔寇巂州,攻邛崍關,穆遂不行。考異曰:實錄在此年十二月。按補國史:「杜邠公再入輔,建議遣使弔祭,令其改名。纔命使臣,已破越巂城池,攻邛崍關鎭,使臣逗留數月不發。」然則命穆充使當在寇巂州前,實錄書於十二月,誤也。按南詔已稱帝,陷安南,豈可彌縫!悰但欲姑息,故陽不知其僭號及以陷安南者為土蠻耳。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三年(862)二月

  南詔復寇安南,經略使王寬數來告急,朝廷以前湖南觀察使蔡襲代之。考異曰:補國史:「王宙有緝理撫衆才,遠人懷惠。纔未周歲,南蠻復侵封部,請兵設備,累以危急上聞。乃命桂管都防禦使蔡襲代之。」實錄:「以前湖南觀察使蔡襲為安南經略等使。王寬亦制置失宜,諸部蠻相帥內寇,故命襲往代焉。」今從之。仍發許、滑、徐、汴、荆、襄、潭、鄂等道兵(各)[合]三萬人授襲以禦之。兵勢旣盛,蠻遂引去。考異曰:實錄:「咸通三年,二月,以蔡襲為安南經略、招討、處置等使。三月,以蔡京充荆襄以南宣慰安撫使。五月,以京為嶺南西道節度使。」舊紀「三年,十一月,遣蔡襲帥禁軍三千赴援安南。」按補國史云:「咸通三年,使左庶子蔡京制置嶺南事。」又云:「命桂管都防禦使蔡襲代王宙。其明年,使蔡京制置嶺南事。」然則襲除安南,似在咸通二年也。又按樊綽蠻書云:「臣咸通三年三月四日奉本使尚書蔡襲手示,密委臣深入賊帥朱道古營寨。三月八日,入賊重圍之中。臣卻回,一一白於都護王寬,領得臣書牒,全無指揮,擅放軍回,苟求朝獎,致襲枉傷矢石,陷失城池。徵之其由,莫非蔡京、王寬之過。」綽旣謂襲為本使,為之入蠻,則是襲已到官。又云回白都護王寬,則是寬猶未去任也。不知綽不白襲而白寬何故也。又,襲將兵代寬,寬為已替之人,安能擅放軍回,令襲陷沒!疑蠻書「擅放軍回」字上少「蔡京」二字。襲除安南,不知的在何年月。今從實錄。邕管經略使段文楚坐變更舊制,左遷威衞將軍、分司。考異曰,補國史:「文楚到後,城邑牢落,人戶彫殘。纔得數月,朝廷責其更改舊制,降授威衞分司。」蓋文楚旣之官,而朝議責邕州陷沒由文楚請罷三道戍兵自募土軍,故云更改舊制。而實錄云:「及文楚再至,城池圮廢,人戶殘耗,由是頗更舊制,未數月,朝廷慮致煩擾,復改命懷玉焉。」新傳:「文楚數改條約,衆不悅,以胡懷玉代之。」蓋因補國史改舊制之語,相承致誤也。

  左庶子蔡京,性貪虐多詐,時相以為有吏才,奏遣制置嶺南事。三月,京還,奏事稱旨,復以京權知太僕卿,充荆襄以南宣慰安撫使。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三年(862)四月

  嶺南舊分五管,廣、桂、邕、容、安南,皆隸嶺南節度使,蔡京奏分嶺南為兩道節度;從之。五月,敕以廣州為東道,邕州為西道,又割桂管龔、象二州,容管藤、巖二州隸邕管。尋以嶺南節度使韋宙為東道節度使,以蔡京為西道節度使。

  蔡襲將諸道兵在安南,蔡京忌之,恐其立功,奏稱:「南蠻遠遁,邊徼無虞,武夫邀功,妄占戍兵,虛費餽運。蓋以荒陬路遠,難於覆驗,故得肆其姦詐。請罷戍兵,各還本道。」朝廷從之。襲累奏羣蠻伺隙日久,不可無備。乞留戍兵五千人;不聽。襲以蠻寇必至,交趾兵食皆闕,謀力兩窮,作十必死狀申中書;時相信京之言,終不之省。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三年(862)七月

  以前西川節度使、同平章事夏侯孜為左僕射、同平章事。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三年(862)八月條下

  嶺南西道節度使蔡京為政苛慘,設炮烙之刑,闔境怨之,遂為邕州軍士所逐,奔藤州,詐為敕書及攻討使印,募鄉丁及旁側土軍以攻邕州。衆旣烏合,動輒潰敗,往依桂州,桂州人怨其分裂,不納。京無所自容,敕貶崖州司戶,不肯之官;還,至零陵,敕賜自盡。以桂管觀察使鄭愚為嶺南西道節度使。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三年(862)十一月

  南詔帥羣蠻五萬寇安南,考異曰:補國史云:「四年,春,南蠻帥衆五萬攻安南。」按蠻書,咸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桃花人安南城西南角下營,茫蠻於蘇歷江岸屯聚,裸形蠻亦當陳面,二十七日,蠻賊逼交州城。」則是今年冬末,蠻已圍交州也。今從實錄。都護蔡襲告急,敕發荆南、湖南兩道兵二千,桂管義征子弟三千,詣邕州受鄭愚節度。

  嶺南東道節度使韋宙奏:「蠻寇必向邕州,若不先保護,遽欲遠征,恐蠻於後乘虛扼絕餉道。」乃敕蔡襲屯海門,考異曰,實錄:「詔襲且住海門」。是令棄交趾,退屯海門也。按襲死時猶在交趾。蓋詔書至時,襲已被圍,不得通也。鄭愚分兵備禦。十二月,襲又求益兵,敕山南東道發弩手千人赴之。時南詔已圍交趾,襲嬰城固守,救兵不得至。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四年(863)正月

  (春,正月,庚午)是日,南詔陷交趾,蔡襲左右皆盡,徒步力戰,身集十矢,欲趣監軍船,船已離岸,遂溺海死;幕僚樊綽攜其印浮渡江。荆南、江西、鄂岳、襄州將士四百餘人,走至城東水際,荆南虞候元惟德等謂衆曰:「吾輩無船,入水則死,不若還向城與蠻鬭,人以一身易二蠻,亦為有利。」遂還向城,入東羅門;蠻不為備,惟德等縱兵殺蠻二千餘人,考異曰,實錄:「二月,安南經略使蔡襲奏:『蠻賊楊思僭、羅伏州扶耶縣令麻光高部領其衆五六千人,於城西角下營。』嶺南東道節度使韋宙奏:『蠻賊去十二月二十七日,逼安南城池,經略使檢校工部詔書蔡襲出兵格鬭,殺傷相當。正月三日,賊衆圍城,進攻甚急,襲城上以車弩射之,至七日,城陷,襲右膊中弩箭死,家口幷元從七十餘人悉隕於賊,從事樊綽攜印渡江。其荆南、江西、鄂岳、襄州兵突到城東水際,無船卻回,相率入東羅門,殺蠻僅一二千人,至夜,賊救兵至,遂屠其城。』」按此二奏似後人采集蠻書為之,其中又多差舛。如楊思僭,蠻書中兩處有之,皆作「楊思縉」,蓋草書誤為「僭」耳。彼雖蠻夷,豈肯名「思僭」也。張𩇕錦里耆舊傳載高駢與雲南牒,亦云楊思縉,善闡節度使。新書亦承此誤為「僭」。又蠻書所云思縉、光高部領者,桃花蠻五六千人耳,非謂盡將羣蠻也。補國史云蠻衆五萬攻安南,非止五六千人也。又十二月二十一日,裸形蠻,茫蠻,桃花人已在城下,豈至二十七日始逼安南也!蠻書言二十七日逼城者,但記見河蠻、尋傳蠻之日耳;又云正月二日、三日者,但記以車弩射得苴子之日耳,非其日始圍城也。且城陷奔迸之際,非樊綽身在其間,豈知其詳!四道兵入城所殺人數,猶因僧無旱說始知之。韋宙身在廣州,何得所奏一如樊綽之書,其偽明矣。新傳曰:「是夜,蠻遂屠城」,亦承實錄而誤。逮夜,蠻將楊思縉始自子城出救之,惟德等皆死。南詔兩陷交趾,所殺虜且十五萬人。留兵二萬,使思縉據交趾城,谿洞夷獠無遠近皆降之。詔諸道兵赴安南者悉召還,分保嶺南西道。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四年(863)三月

  南詔寇左、右江,浸逼邕州。鄭愚懼,自言儒臣無將略,請任武臣。朝廷召義武節度使康承訓詣闕,欲使之代愚,仍詔選軍校數人、士卒數百人自隨。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四年(863)四月

  康承訓至京師,以為嶺南西道節度使,發荆、襄、洪、鄂四道兵萬人與之倶。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四年(863)五月

  乙亥,廢容管,隸嶺南西道,復以襲、象二州隸桂管。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四年(863)六月

  六月,廢安南都護府,置行交州於海門鎭。以右監門將軍宋戎為行交州刺史,以康承訓兼領安南及諸軍行營。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四年(863)七月

  復置安南都護府於行交州,考異曰:實錄以郡州為交州。補國史亦同。又云,夏侯貞孝公請用高駢為郡州進討使。按地理志,無郡州。補國史又云:海門,今晏州。地理志,晏州乃屬瀘州都督府,嶺南亦無之。以宋戎為經略使,發山東兵萬人鎭之。時諸道兵援安南者屯集嶺南,胡註:句斷江西、湖南胡註:此四字衍江西、湖南餽運者皆泝湘江入澪渠、灕水,勞費艱澁,諸軍乏食。潤州人陳磻石上言,請造千斛大舟,自福建運米泛海,不一月至廣州,從之,軍食以足。然有司以和雇為名,奪商人舟,委其貨於岸側,舟入海或遇風濤沒溺,有司囚繫綱吏、舟人,使償其米,人頗苦之。

  八月,嶺南東道節度使韋宙奏,蠻必向邕州,請分兵屯容、藤州。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四年(863)十二月

  十二月,南詔寇西川。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五年(864)正月

  丙午,西川奏,南詔寇巂州,刺史喩士珍破之,獲千餘人。詔發右神策兵五千及諸道兵戍之。忠武大將顏慶復請築新安、遏戎二城,從之。

  以容管經略使張茵兼句當交州事。益海門鎭兵滿二萬五千人,令茵進取安南。

  二月,己巳,以刑部尚書、鹽鐵轉運使李福同平章事、充西川節度使。

  甲申,前西川節度使蕭鄴左遷山南西道觀察使。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五年(864)三月

  康承訓至邕州,蠻寇益熾,詔發許、滑、靑、汴、兗、鄆、宣、潤八道兵以授之。承訓不設斥候;南詔帥羣蠻近六萬寇邕州,將入境,承訓乃遣六道兵凡萬人拒之,以獠為導,紿之。敵至,不設備,五道兵八千人皆沒,惟天平軍後一日至,得免。承訓聞之,惶怖不知所為。節度副使李行素帥衆治壕栅,甫畢,蠻軍已合圍。留四日,治攻具,將就,諸將請夜分道斫蠻營,承訓不許;有天平小校再三力爭,乃許之。小校將勇士三百,夜,縋而出,散燒蠻營,斬首五百餘級。蠻大驚,間一日,解圍去。承訓乃遣諸軍數千追之,所殺虜不滿三百級,皆溪獠脅從者。承訓騰奏告捷,云大破蠻賊,中外皆賀。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五年(864)四月

  加康承訓檢校右僕射,賞破蠻之功也。自餘奏功受奏者,皆承訓子弟親昵;燒營將校不遷一級,由是軍中怨怒,聲流道路。

  五月,敕:「徐州土風雄勁,甲士精強,比因罷節,頗多逃匿,宜令徐泗團練使選募軍士三千人赴邕州防戍,待嶺外事寧,卽與代歸。」

  秋,七月,西川奏兩林鬼主邀南詔蠻,敗之,殺獲甚衆。保塞城使杜守連不從南詔,帥衆詣黎州降。

  嶺南東道節度使韋宙知康承訓所為,以書白宰相;承訓亦自疑懼,累表辭疾,乃以承訓為右武衞大將軍、分司,考異曰:補國史:「嶺南東道節度使韋宙兼領供軍使,將吏在邕州者,潛令申報,事無巨細,莫不知之;復究尋克捷事多虛妄,具所聞啟於丞相。承訓已自懷疑懼,辭疾免,責授右武衞大將軍,分司東都。」僖宗實錄承訓傳曰:「南蠻陷交趾,以承訓為嶺南西道節度使,踰歲,討平之,加檢校右僕射。與鄰帥不叶,以右武衞大將軍罷歸。」蓋其家行狀云爾。今從補國史、懿宗実錄、新傳。以容管經略使張茵為嶺南西道節度使,復以容管四州別為經略使。

  時南詔知邕州空竭,不復入寇,茵久之不敢進軍取安南;夏侯孜薦驍衞將軍高駢代之,考異曰:補國史:「茵驍將,無遠略,經年不敢進軍。丞相夏侯貞孝公獨獻密疏,請用驍衞將軍高駢;有制,以本官授郡州進討使,旋拜安南節度使。其茵所領兵並付高公指揮。」按今年正月,詔茵進軍收復安南,若經年,則孜已罷相。今從實錄附於此。實錄,駢官為右領軍上將軍,太高。今從補國史。舊紀:「五年四月,南蠻寇邕管,以秦州經略使高駢率禁軍五千,會諸道之師禦之。」今不取。乃以駢為安南都護,本管經略招討使,茵所將兵悉以授之。駢,崇文之孫也,世在禁軍。駢頗讀書,好談今古,兩軍宦官多譽之,累遷右神策都虞候;党項叛,將禁兵萬人戍長武,屢有功,遷秦州防禦使,復有功,故委以安南。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六年(865)四月

  楊收建議,以「蠻寇積年未平,兩河兵戍嶺南冒瘴霧物故者什六七,請於江西積粟,募強弩三萬人,以應接嶺南,道近便,仍建節以重其權。」從之。五月,辛丑,置鎭南軍於洪州。

  巂州刺史喩士珍貪獪,掠兩林蠻以易金;南詔復寇巂州,兩林蠻開門納之,南詔盡殺戍卒,士珍降之。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六年(865)九月

  高駢治兵於海門,未進;監軍李維周惡駢,欲去之,屢趣駢使進軍。駢以五千人先濟,約維周發兵應援;駢旣行,維周擁餘衆,不發一卒以繼之。九月,駢至南定,峯州蠻衆近五萬,方穫田,駢掩擊,大破之。考異曰:舊紀、實錄皆云五月駢奏於邕管大敗林邑蠻。按林邑在海南,自至德後號環王,與中國久絕。劉眗但見南蠻則謂之林邑,誤也。新南詔傳亦云駢以選士五千渡江,敗林邑兵於邕州,亦承此而誤也。舊紀又云:「是歲秋,高駢自海門進軍,破蠻軍,收復安南府。」蓋因駢今秋發海門,遂云復安南耳。復安南實在明年也。補國史云:「五年,九月,高公力戰,破峯州蠻於南定縣。」按張茵以五年正月句當交州,受詔收復安南。補國史云經年不進軍,乃以駢代之。則駢豈得以其年九月已破峯州蠻乎?補國史又云:「駢破峯州蠻後,近四月餘日,表報不至,朝廷以王晏權代之。六月,高公進軍收復安南。」亦不云幾年六月。蓋駢以六年九月破峯州蠻。七年六月破安南耳。實錄又云:「九月,駢奏破蠻龍州營寨,幷燒食糧等事。詔駢令於當界守備,緣近有赦文已許恩宥,伺其悛改,亦未要更深加討逐。」按赦在明年十一月,此詔必在駢已平安南後,實錄誤也。新傳又云駢擊南詔龍州屯,蠻酋燒貲畜走。龍州,卽安南所管龍編縣也。收其所穫以食軍。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七年(866)三月

  三月,戊寅,以河東節度使劉潼為西川節度使。初,南詔圍巂州,東蠻浪稽部竭力助之,遂屠其城,卑籠部怨南詔殺其父兄,導忠武戍兵襲浪稽,滅之。南詔由是怨唐。

  南詔清平官董成等詣成都,節度使李福盛儀衞以見之。故事,南詔使見節度使,拜伏於庭,成等曰:「驃信已應天順人,我見節度使當抗禮。」傳言往返,自旦至日中不決;將士皆憤怒,福乃命捽而毆之,因械繫於獄。劉潼至鎭,釋之,奏遣還國。詔召成等至京師,見於別殿,厚賜,勞而遣之。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七年(866)四月

  夏,四月,貶前西川節度使李福為蘄王傅。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七年(866)六月

  南詔酋龍遣善闡節度使楊緝[思]助安南節度使段酋遷守交趾,以范昵些為安南都統,趙諾眉為扶邪都統。監陳敕使韋仲宰將七千人至峯州,高駢得以益其軍,進擊南詔,屢破之。捷奏至海門,李維周皆匿之,數月無聲問。上怪之,以問維周,維周奏駢駐軍峯州,玩寇不進。上怒,以右武衞將軍王晏權代駢鎭安南,考異曰:補國史謂駢及晏權皆云安南節度使。按時安南止有都護、經略、招討使耳,無節度使也。舊王智興傳,九子,無晏權名。實錄亦云命晏權代駢為節度而無月日,蓋闕漏也。召駢詣闕,欲重貶之。晏權,智興之從子也。是月,駢大破南詔蠻於交趾,殺獲甚衆,遂圍交趾城。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七年(866)十月

  高駢圍交趾十餘日,蠻困蹙甚,城且下,會得王晏權牒,已與李維周將大軍發海門,駢卽以軍事授韋仲宰,與麾下百餘人北歸。先是,仲宰遣小使王惠贊,駢遣小校曾袞入告交趾之捷,至海中,望見旌旗東來,問遊船,云新經略使與監軍也。二人謀曰:「維周必奪表留我,」乃匿於島間,維周過,卽馳詣京師。上得奏,大喜,卽加駢檢校工部詔書,復鎭安南。駢至海門而還。

  王晏權闇懦,動稟李維周之命;維周凶貪,諸將不為之用,遂解重圍,蠻遁去者大半。駢至,復督勵將士功城,遂克之,殺段酋遷及土蠻為南詔鄉導者朱道古,斬首三萬餘級,考異曰:舊紀:十月,駢奏蠻寇悉平。實錄:「九月,駢奏殺戮蠻都統皈首遷、朱道古及斬首三千餘級。」十月丙申日下,又云「駢奏收復安南,蠻寇遁散。」又云「敗楊緝思、段酋遷、朱道古,殺戮三萬餘級。」新紀:「十月,高駢克安南。」按皈首遷,卽段酋遷字之誤也。補國史收城與敗緝思等共是一事。實錄分載兩月,不知其何所據也。新南詔傳曰:「七年,六月,駢次交州,戰數勝,士酣鬭,斬其將張詮,李溠龍舉衆萬人降,拔波風三壁。緝思出戰敗,還走城,士乘之,超堞入,斬酋遷、昵些、諾眉,上首三萬級,安南平。」蓋因駢以六月至安南,終言之耳,安南實不以六月平也。今從新、舊紀。南詔遁去。駢又破土蠻附南詔者二洞,誅其酋長,土蠻帥衆歸附者萬七千人。

  十一月,壬子,赦天下。詔安南、邕州、西川諸軍各保疆域,勿復進攻南詔;委劉潼曉諭,如能更脩舊好,一切不問。

  置靜海軍節度使於安南,以高駢為節度使。自李涿侵擾安南,為安南患殆將十年,至是始平。駢築安南城,周三千步,造屋四十餘萬間。

卷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 懿宗咸通八年(867)二月

  自安南至邕、廣,海路多潛石覆舟,靜海節度使高駢募工鑿之,漕運無滯。

  西川近邊六姓蠻,常持兩端,無寇則稱效順,有寇必為前鋒;卑籠部獨盡心於唐,與羣蠻為讎,朝廷賜姓李,除為刺史。節度使劉潼遣將將兵助之,討六姓蠻,焚其部落,斬首五千餘級。


     一覧に戻る